新闻动态
联系方式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
电话:010-58804106, 010-58803145(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8:00-11:30,14:00-17:30)
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公众号
新闻动态
总第143讲 “京师人文宗教讲堂”道学系列(三十四):商人伦理与宗教伦理——兼论华南地区道教世俗化运动
2019-12-25

       2019年12月21日,“京师人文宗教讲堂”道学系列讲座第三十四讲“商人伦理与宗教伦理——兼论华南地区道教世俗化运动”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三层报告厅开讲。本次讲座由深圳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、哲学系教授李大华主讲,来自北京高校的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100余人到场聆听了讲座。

李大华教授
 

       李大华教授以清末民初广州“九大善堂”为例,为听众们介绍了“扶乩结社”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影响。李教授指出,当时社会动荡不安、战乱灾难频发,政府统治力降低,无力救济民众。与此同时,工商业资本十分活跃,许多商人有着回报社会的良好愿望,也急需改变“重农抑商”思想造成的低下地位。结社在儒家传统八德“仁义礼信孝节廉忠”基础上增加了第九德“惠”,鼓励商人以德为戒、以正当手法得财,适应了商人的经济伦理与心理需求。道士作为宗教人士,则需要取得合法地位并引导商人向善。因此,商人和道士群体结社而成的“道堂”“善堂”等民间组织在华南地区蓬勃发展,为民众施粥济药,兴建医院、学校、养老院等,承担起了政府无力担负的社会责任。商人和道士群体各自解决了信仰问题,取得了合法身份和地位,共同推进慈善结社。商业、扶乩与慈善之间形成了牢固的良性三角关系。

       李教授认为,“扶乩结社”运动在华南地区影响深远,给当地商人自身和宗教结社性质都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。商人将商业民主带入宗教团体,取消了论资排辈的陋习;很多宗教组织成为慈善组织,担当起社会责任。道教走下庙堂、深入世俗社会,商人资本则走入庙宇、成为信徒。因此,发生在十九世纪的华南扶鸾结社以及慈善运动,是一场道教世俗化运动。

讲座现场

      李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,内容丰富,深受听众喜爱。互动环节中,李教授就听众提出的“道教研究者和信仰者的身份是否冲突”“不同版本的道藏是否有区别”“什么是理性的信仰”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解答。

互动环节

 

京师人文宗教讲堂本学期讲座已圆满结束。下学期讲座将于2020年3月举行,敬请关注。

Copyright © 2017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